从千层蛋糕皮到雪媚娘预拌粉,从解冻即食的铜锣烧到冲泡即成的海盐奶盖,越来越多年轻人既追逐“手作”的情趣,又拥抱工业化的便捷。
这背后,是“懒人经济”的推动,是宅家消费习惯的深度固化,也是社交媒体时代“颜值即正义”的推波助澜。Z世代不再视“预制”为贬义,反而热衷于用高性价比的半成品,创造出片率极高的甜品体验。预制甜品,究竟是一场舌尖上的革命,还是过度工业化下的妥协?
今天揭秘甜品界不能说的秘密——网红餐厅的特色甜品存在的甜品“预制菜”的现象。常点的招牌款甜品在网上也有烘焙半成品购买?“甜品邪修”也是无处不在。
去餐厅必点的——绿茶餐厅和外婆家同款「面包诱惑」,个位数就能吃到绿茶餐厅面包诱惑。在店内一份二三十元,但同款烘焙半成品花费居然仅花费一半的价格。直接扔进空气炸锅热一下,出来跟店里一模一样,表面脆脆的、热腾腾香喷喷的。
上海网红「蝴蝶酥」,精致下午茶必备,店里一杯咖啡加两片售价四十元以上,但是同款蝴蝶酥半成品仅21块6毛9就有一大袋!包装是独立包装,外形、口感能复刻到跟店里别无差异,奶香超足、酥脆不甜,配杯咖啡,简直和在上海吃的一模一样。
预制甜品火爆的背后,是“懒人经济”和“效率至上”观念的双重驱动。现代人既想享受甜食的治愈,又不愿从头烘焙,于是半成品成了最佳折中选择。
社交媒体如小红书、抖音的“晒单文化”加速了这一风潮,越来越多人愿意为“高颜值+易操作”的甜品预制品买单,哪怕只为拍张照发圈。
特别是疫情后“宅家消费”习惯被深度固化,越来越多人接受在家中简单加工就能还原餐厅同款,既省钱又有体验感。
众多甜品店、超市和餐饮业态纷纷涌入预制烘焙赛道,这本质上是供应链的优化。
通过中央厨房统一加工的半成品如冷冻面团、预烘烤糕点能降低人工成本、统一出品标准,甚至能实现“全年无休”。
预制烘焙模式这条通道的打通,如今更是被各大商家品牌广泛应用于“餐饮+烘焙”、“茶饮+烘焙”等烘焙甜品销售场景,开拓了餐饮店、烘焙茶歇、咖啡门店、甜品自助餐等多元消费场景。
90后、00后成为烘焙甜品消费主力,每天早餐、“咖啡最强搭子”、下午茶等场景都充斥着面包甜品的身影。他们不排斥工业化和标准化,反而更看重趣味性、便捷性和性价比,“自己动手”的参与感比完全现制更吸引他们。
尽管预制甜品带来便利,但也伴随争议与安全隐患。不少商家模糊“现做”与“预制”的边界,打着“手作”、“现烤”宣传却直接解冻包装,涉嫌消费误导。
更有甚者,“澎湃新闻”报道过“慕叁山”蛋糕,其门店将冷冻近6个月的蛋糕更换包装和标签后,冒充“当日现做”销售。在拆掉产品原包装、换上精美的黑色包装盒,一个售价近200元的“慕叁山”生日蛋糕1分钟内就“制作完成”了。
这种行为不仅涉嫌欺诈,更可能因长期冷冻导致油脂氧化、微生物超标,或运输链中反复冻融滋生细菌,带来食品安全风险。
健康顾虑始终存在,尽管多数预制甜品符合安全标准,但高糖、高脂和添加剂问题仍是消费者,尤其是家长群体的隐忧。
消费者对食品的健康属性要求越来越高,92%的越南和中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天然成分的产品,亚太地区75%的消费者会根据健康益处选择食品。这也促使行业在“清洁标签”和“功能性成分”上进行创新。
从行业角度看,预制甜品反映了食品工业的成熟和冷链技术的进步,冷链物流的完善是预制烘焙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2014—2021年,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从1500亿元增至4184亿元,这使得“工厂中央厨房+终端简单加工”的模式能够渗透到更多消费场景,并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。
经济下行周期中,“省钱主义”消费观念抬头。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,用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复刻出甜品店同款,这种巨大的价格优势使得预制甜品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吸引力大增。
天猫数据显示,预制烘焙的增速是是成品烘焙的6.8倍,可见其市场接受度的快速提升。
说到底,预制甜品的流行是一场关于“效率、成本和体验”的再平衡——它未必替代真正的手作,但确实重塑了我们享受甜食的方式。
居家轻创业模式正借预制甜品悄然兴起:越来越多年轻人依托预制半成品开启“家庭甜品工作室”,无需高昂设备投资,仅凭空气炸锅、烤箱这种“懒人神器”,就能在朋友圈、小红书接单营业。
这种低门槛创业模式契合了当下“轻资产、快回报”的商业趋势,尤其吸引二三线城市及县城的年轻创业者。据行业报告显示,2023年家庭烘焙创业人数同比增涨超40%。
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通过“制作vlog+成品展示”模式,将烘焙过程转化为内容资产。创业者边拍边卖,用户既能观看解压制作过程又能一键下单,这种“云参与感”极大提升了消费信任度。
随着“预制甜品冒充实制”问题被多次曝光,上海、广州等地已开始探索烘焙行业标识规范,要求明确标注“预烘烤”“复热型”等属性。
家庭创业者若能主动拥抱合规,并通过科普内容如对比预制与现制口感差异,降低信息不对称,反而可能建立起更可持续的信任经济模式。
目前的预制烘焙市场,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挑战。例如,多家商超的主推产品高度相似,集中为榴莲千层蛋糕、瑞士卷等,爆款产品易被模仿复制,导致品牌难以形成稳定竞争力。
同时,预制烘焙产品在口感、风味的稳定性,以及如何避免长时间冷冻后口感变差等方面,仍需技术提升和创新。
预制菜本身没有错,物美价廉味道也不错,但引起消费者热议的更多的是有部分希望拿预制菜冒充现做、欺骗消费者。这种行为才是遭到普罗大众反感的原因。
展望未来,预制甜品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融合。一方面,科技创新将持续赋能,人工智能开发特色面包、3D打印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产品创新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上升,36%的消费者重视可回收、可重复使用的包装。同时,健康化仍是重要方向,品牌需要更好地平衡便捷与健康,以满足市场期待。
▲全国首店|海底捞「超级甜品店」上海亮相,均价15元以内,年轻人太喜欢了!
![[三牛]三牛注册-登录测速一站式平台](/picture/qiyis5.jpg)